网站首页
信用动态
信用动态
信息发布
政策法规
政策法规
联合惩戒
失信社团组织公示
失信企业单位
公告警示
场景应用
人力资源场景应用
行政诚信场景应用
市政诚信场景应用
商业交易场景应用
品牌推广
公益场景应用
企业自发公益活动报道
公益机构爱心企业
信用服务
信用查询
个人信用报告查询
企业信用查询
信用AAA评级认定查询
信用评级
信用评级的定义
信用评级的机构
信用评级的流程
信用评级的意义
信用评级在线申请
信用修复
在线申请信用修复
信用修复免费咨询
信用融资
信用培训
信用律师执业培训
信用管理师资格证
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培训
企业信用修复培训
信用法学
信用研究
信用法学研究
个人征信研究
信用明星
信用联盟
网站首页
信用法学
信用研究
信用法学
信用研究
信用法学研究
个人征信研究
如何将替代数据纳入征信监管?
2021/8/5 10:55:18
阅读(1610)
来源|财新网
文|李萱
中智诚征信创始人、原CEO,原益博睿(Experian)大中华区技术及运营总监,原费埃哲(FICO)资深科学家
从国际实践来看,替代数据已成为信用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发达国家已经或正在对其实施有效监管。中国在利用替代数据助力个人消费信贷和小微企业融资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效,但也存在着诸如未纳入监管、侵犯信息主体权益等问题。从中国实际来看,应尽快将替代数据纳入征信统一监管,促进替代数据依法有序共享。
一、替代数据是征信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替代数据的定义。
征信中的替代数据(alternative data)是征信机构随着金融机构拓展零售信贷人群、小微企业等服务的需要和科技手段的发展,逐渐加以采集、处理和应用的信用信息,是传统征信信息的有益补充。国际上对于替代数据的定义已基本达成一致,即替代数据是传统征信信息之外的信用信息。世界银行国际征信委员会(ICCR)认为替代数据主要指通过非传统征信信息获取方式采集的信息,通常是在科技平台和电子平台采集的数字化形式信息。由于历史、文化、法律等原因,每个国家的传统征信信息不同,从而导致各国替代数据的范围不同。
(二)替代数据市场需求广泛。
一是满足信息主体征信需求。有利于征信机构为“信用薄档案”人群提供征信服务,推动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二是满足金融经济发展需求。打破金融机构的“二八法则”,解决信用白户问题。三是满足金融机构信贷决策需求。提高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和定价模型的预测能力,提升信贷审批速度、降低成本和提高准确性。四是满足防范金融风险需求。有助于研判借款人偿债能力和偿债意愿,提高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
二、替代数据在征信活动中的应用
(一)使用替代数据的国际经验:
采集更加全面的征信信息已成为征信业的共识。
目前,美国三大个人征信机构均已推出基于替代数据的信用评分产品。艾克飞与费埃哲、律商联讯集团合作,共同开发了FICO XD信用评分,利用有线电视、移动电话、公共事业缴费信息和财产信息等替代数据,以改善其金融服务获取状况,效果明显。
英国征信机构广泛采集银行账户及收支信息,电信、零售、保险、租房等领域的履约信息,收入信息,上网行为信息、欺诈预警信息等行为信息,法律判决、破产、债务重组、减免债务命令等司法行政信息用于判断信息主体的信用状况。
日本征信机构通过会员机构采集交易信息和分期履约信息。韩国征信机构则采集了欠税信息、工资社保费拖欠信息、零售及租赁等领域交易违约信息、法律判决、破产信息等替代数据。
(二)使用替代数据的中国实践:
首先,金融机构已在授信业务中广泛应用替代数据。近年来,中国各类金融机构在享受人民银行征信中心提供的传统征信服务的同时,还将替代数据或基于替代数据的信用评分、信用画像等应用到对信息主体的综合信用评价,力求全面客观地反映信息主体的信用状况。大型银行因自身科技力量雄厚、合规意识强,倾向于直接从有公信力的数据源单位获取替代数据。中小银行因缺少搭建算法模型的数据与人才支持,依赖于第三方为其提供替代数据及数据分析服务。
其次,征信机构利用替代数据提升征信服务水平。百行征信在采集个人金融借贷信息的同时,还根据金融机构的需求,将个人的支付交易、地址身份、公用事业缴费、出行等替代数据加工成定制化的征信产品。企业征信机构也广泛采集中小微企业的供应链、纳税、社保、公用事业、涉诉等替代数据开发征信产品,2020年累计为金融机构提供服务86.32亿次。同时,针对小微企业经营在地方、融资在地方、信息在地方的特点,人民银行推动各地建立地方征信平台,因地制宜归集地方政府掌握的信用信息。
三、替代数据监管的国际经验
(一)国际组织呼吁负责任地使用替代数据。
为推动普惠金融发展,帮助“信用薄档案”人群获得信贷支持,国际组织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指引,推动在征信领域应用替代数据。2016年G20出台的《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和2018年世界银行国际征信委员会与普惠金融全球合作伙伴(GPFI)共同出台的《使用替代数据促进征信对非正规经济中的个人和中小微企业提供数字金融服务的政策指引》,均鼓励在保护消费者数据安全和隐私的前提下在征信领域运用替代数据判断信息主体的信用状况。
(二)美国在现有监管体系下实施包容性监管:
监管当局对替代数据在征信领域的应用总体持肯定态度。2019年12月,美联储、美国金融消费者保护局等5家金融监管部门发布联合声明《在信贷审批中使用替代数据》,鼓励机构在符合消费者保护监管要求的前提下负责任地使用替代数据。
《公平信用报告法》等法律为监管留下空间。替代数据应用到评价个人信用状况等同样需要遵循《公平信用报告法》《平等信贷机会法》《联邦贸易委员会法》等法案要求,确保替代数据的准确性、可预测性和透明性。
创新推出“无行动函”“科技冲刺计划”等监管工具推动替代数据应用。
(三)欧洲基于数据保护原则开展审慎监管。
2018年,《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正式实施,对包括征信机构在内的数据控制者和处理者统一做出要求,提出强化数据主体权利、明确数据采集原则、加强数据隐私保护、增加数据安全保护责任、建立数据保护影响评估制度等规定。
四、替代数据应纳入征信统一监管
(一)当前替代数据应用存在的问题。
一是未取得许可开展征信业务。按照《征信业管理条例》,采集、整理、保存、加工和对外提供个人或企业信用信息的,应取得人民银行行政许可或办理备案。二是知情同意权无法保障。大型互联网企业和数据公司的数据流转环节涉及多家机构,难以形成完整合规授权链条。三是数据准确性有待提高。与传统征信信息相比,替代数据因信息采集、处理机制不同,其准确性相对较低。四是数据隐私和安全保护存在隐患。部分机构未遵循“最小、必要”原则,通过APP违规采集个人隐私信息。互联网平台集团内部信息共享使用没有明确规则和边界,个人信息可能被多次共享至第三方合作机构。五是模型算法不透明。基于机器学习的信用评分模型有时过于复杂,以至于缺乏可解释性。
(二)替代数据应纳入征信监管。
一是采取全面监管,不留监管空白。替代数据与传统征信信息相互补充、相互印证,在功能上具有一致性,对信息主体权益的影响也与传统征信信息无本质区别,应实施无差异化的统一监管。二是替代数据符合依法采集、用于描绘企业和个人的信用状况、为金融活动服务三个要素,均应纳入征信范围予以监管。三是推动替代数据依法有序共享。通过持牌个人征信机构联接互联网数据平台,充分发挥平台数据的经济价值。通过推进地方征信平台建设,全面采集地方政府部门和司法部门公共信用信息。四是保障信息主体合法权益。强化对征信机构的监管,通过规范替代数据授权使用、提高数据准确性、履行不良信息告知义务等方式充分保障信息主体的知情同意权。
五、政策建议
一是完善顶层设计,加强征信制度建设。抓紧出台《征信业务管理办法》,明确信用信息边界。针对替代数据的数据类型和应用领域所呈现的风险特性,探索建立统一的替代数据应用规范。二是强化信息安全,保护信息主体合法权益。加强对征信机构数据质量和数据风险管理,确保征信系统网络安全。三是坚持依法合规,规范金融机构合理使用。推动金融机构与持牌征信机构开展征信业务合作。四是推动替代数据应用,加快信用信息共享步伐。在“十四五”期间,推动中国征信业现代化发展,有序推动金融、政府、企业三个领域信用信息的全面依法共享,利用区块链等先进技术推动跨领域、跨地域信用信息互联互通,以满足征信多元化的市场服务需求和数字经济治理需求。
上一条:
公司被列为执行人,法定代表人会被限制高消费..
下一条:
“宽严相济”让信用监管更有力度和温度
政策指导 :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商务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工业和信息化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鲁ICP备18025740号-1
在线客服
Online Service
400 003 9616
网站介绍